近日,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聽取并審議了省政府關于江蘇省2025年上半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的報告。
2025年上半年,以地區生產總值6.7萬億元、占全國比重超過1/10,5.7%的同比增速,穩住經濟發展基本盤;城鎮新增就業71.2萬人,讓更多家庭端穩“飯碗”;PM2.5濃度37.2微克/立方米,地表水達到或優于Ⅲ類水體比例91%,發展的“綠”意更濃——在全球經濟復蘇乏力、國內結構調整陣痛的背景下,江蘇依然交出了一份韌性十足的答卷。這份“成績單”不僅是數字的疊加,更折射出經濟大省挑大梁的擔當——既守住了“穩”的基本盤,又夯實了“進”的新動能,為高質量發展寫下生動注腳。
從“穩”的根基看發展韌性。作為制造業大省,江蘇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.4%,十大重點行業全部實現正增長,這種“全行業飄紅”的態勢絕非偶然。平均1秒鐘,常州“燈塔工廠”生產線上就有一塊動力電池下線,全球172家“燈塔工廠”中,13家位于江蘇;作為船舶海工產業第一大省,去年出口各類船舶1042.2億元,同比增長59%,位居全國第一……實體經濟如同經濟肌體的“肌肉組織”,讓江蘇在外部環境波動中保持了發展定力。
更關鍵的是,“穩”中還蘊含著結構優化的密碼:深化經濟體制改革。實施首輪市場準入效能評估,嚴格執行重大政策措施公平競爭會同審查機制,開展市場準入壁壘清理整治行動,規范涉企行政執法專項行動為企業挽回經濟損失超4200萬元;印發實施優化營商環境行動方案(2025版),15個“高效辦成一件事”案例入選全國典型案例;出臺打造特色產業人才集聚區實施意見,啟動首家信息通信特色產業人才集聚區建設等等。
從“進”的動能看內外拉動。需求結構的優化,本質上是發展方式的深刻變革。面對消費增長乏力、外資利用下降等挑戰,江蘇沒有選擇“大水漫灌” 式刺激,而是聚焦惠民生政策和文旅體商融合發展,精準發力。在惠民生方面,開展2000余場“蘇新消費”活動,制定出臺消費品以舊換新11大領域實施細則;在文旅體商融合發展方面,爆火出圈的“蘇超”成為現象級體育賽事,前六輪比賽監測的旅游、出行、餐飲、住宿、體育五個場景合計實現服務營收379.6億元,賽場內外人流如織、線上線下“熱梗”不斷。
外貿的“多元突圍”則展現出開放型經濟的新智慧。支持超2000家企業參加149場境外展會,開展跨境電商賦能活動超500場,舉辦50場次外貿優品中華行江蘇站活動;對共建“一帶一路”國家進出口同比增長9.5%、占比提升至49.5%,不僅是市場版圖的拓展,更是江蘇通過深耕新興市場,開放型經濟成熟度的體現。
從“質”的提升看長遠潛力。新興動能的成長,最能反映經濟的未來成色。蘇州實驗室去籌轉建,鐘山實驗室總部載體建設正式啟動,太湖實驗室深遠海綠色智能技術試驗船完成海上試驗;“1820”基礎研究策源行動加速實施,3項成果入選“中國科學十大進展”;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對接高校成果4300余項、轉化落地121項……科技開啟智慧藍海,為推動產業創新提供“加速度”。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不斷鞏固增強,服務業發展提質增效,數字經濟發展步入“快車道”,一項項扎實舉措,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。
民生領域的深耕細作為,更為江蘇積蓄了長遠發展潛力。公共服務的精準化供給不斷邁向“優” 的更高層次。建成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站點1.8萬個,累計為113.2萬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務;出臺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推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15條措施,托位總數38萬個、普惠托位占比達68%;新增20個國家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(市、區),普通高中、本科招生計劃再創新高;扎實推進區域醫療中心建設,2家醫院躋身全國評級 “A++”行列。城鄉發展的“提質” 同樣值得關注,203個政務服務事項實現“一網通辦”,78個居民服務事項實現“一卡通用”;加快建設40個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片區,新建農村生態河道2800公里……一組組亮眼的數據,展現出一幅發展成果普惠共享的民生圖景。
踏著穩中有進的步伐,江蘇上半年較好完成了“雙過半”目標任務。下半年,全省上下還要繼續保持以“穩” 應對不確定性,以 “進” 開拓發展新局,持續書寫“既有總量規模,又有質量效益;既有發展速度,又有民生溫度” 的高質量發展答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