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新能源實驗室與民生履職現場的“雙戰場”上,90后人大代表張之豪展現著“技術型代表”的獨特魅力。作為江蘇方程電力科技有限公司技術工程師,他以“技術破局、生態重構”為核心理念,帶領團隊斬獲多項國家專利,讓企業在光伏儲能、智能電網等領域成為創新標桿;而作為江陰市人大代表,他將實驗室里“分毫不差”的精密思維注入履職。在他看來,工程師的“匠心”是對技術細節的雕琢,代表的“初心”是對民生需求的回應。這份雙重擔當,讓他先后榮獲“無錫市五一勞動獎章”“江陰青年崗位能手”等殊榮。
進階之路:從海歸工程師到“技術型代表”
2016年,張之豪帶著英國索爾福德大學的專業知識歸國,扎根電力設備車間,從擰螺絲、調參數的基礎工作起步。這位“車間里的海歸”用五年時間完成技術沉淀,2021年,借助方程科技與中國電科院黨建聯盟的平臺,爭取到去電科院交流學習的機會。在電科院他深入市場,全程參與客戶需求分析會、技術方案論證會等核心環節,與市場一線人員共同走訪重點客戶,跟蹤協同研發技術人員實施示范項目建設,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。先后參與中國電科院重大課題攻關,帶領團隊將用戶需求匹配度提升24%,客戶滿意度增長20%。
在江蘇方程電力科技有限公司的實驗室里,他開創了獨特的“三維成長模式”:腳踩車間地氣——每年參與2000小時設備調試;眼觀行業風云——帶隊參訪多家頭部企業創新實驗室;手握學術密鑰——與清華大學、東南大學專家共建技術攻關組。這種“產學研用”深度融合的成長路徑,為他日后以科技思維破解社會治理難題埋下伏筆。
技術破壁:以硬核創新打通產業升級通道
在2020年疫情肆虐、貿易摩擦加劇的至暗時刻,當人才停滯、供應鏈斷裂、技術封鎖如烏云壓。張志豪以破局者的姿態,帶領團隊在新能源領域書寫青年擔當。
面對重重困境,張之豪果斷啟動“遠程研發+本地化替代”雙軌模式。封控期間,他與團隊駐扎實驗室,日夜攻關,只為尋找關鍵材料國產化替代方案,打破技術壟斷。以“雙碳”為目標,他主導研發的三大革新性系統,每一項都堪稱行業標桿。移動式風光儲系統研發時,測試場地緊缺、多地協同艱難。張之豪創新推出“三地聯動測試法”,讓江陰、南京、徐州三地通過云端數據共享平臺實時協作,最終在承德御道口海拔1800米處,打造出國內首個并網型風光儲互補微電網,實現供電零閃動,為偏遠地區送去穩定電力。針對分布式能源并網難題,他創新研發的多端口協同調控裝置,將通信信息技術與電能控制深度融合,如同給電網裝上“智能導航”,在連云港車牛山島,成功降低居民用電成本,讓清潔能源高效入網。
履職創新:當工程師思維遇見民生關切
當選人大代表以來,張之豪始終以工程師特有的“系統思維”“精準意識”深耕民生履職一線,讓創新活力在基層治理中持續迸發。
2021年當選人大代表后,他把技術攻關時抽絲剝繭的勁頭,用在了守護職工安危上。牽頭制定的《職工關懷十項舉措》,將關懷織進每個角落。他建立困難職工檔案,三年里走訪慰問27名職工,子女入學、醫療救助……樁樁件件,他都放在心上。走出企業,他心懷大愛,情系遠方。向陜西延川縣永坪中學捐贈1萬元扶貧助學金,為山西呂梁方山中學送去2萬元獎學金,用善意的微光,照亮孩子們的求學路。
張志豪的履職字典里,永遠寫滿“行動”二字。面對老舊小區規劃落后、公配缺失難題,張志豪代表定期走進社區代表聯絡站,捕捉到群眾加裝電梯訴求。他冒雨走訪勘察,以執著專業提出《加快既有住宅加裝電梯建議》,直擊老舊社區痛點,為居民送上便利與希望。他以腳步為筆,丈量著群眾的急難愁盼——從外灘地鐵站周邊停車亂象,到地攤經濟規范化管理,借“代表聯系服務群眾日”平臺收集“一線數據”,先后提交《芙蓉大道快速路交通管理建議》、《外灘地鐵站停車規范化建議》等多份“帶著民生溫度的建議”。
步履不停,初心如炬。張志豪以深耕者的姿態,書寫著履職為民的生動答卷。未來,在他身上,我們看到了“專業力量”與“代表擔當”碰撞產生的璀璨火花,這團火焰,正照亮著技術創新與社會進步交織的前行之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