步履匆匆,穿梭在云和社區的街巷樓宇;俯身傾聽,捕捉著千家萬戶的脈搏心聲——在徐州市云龍區翠屏山街道,有一個年輕的身影,她以腳步為尺,丈量民情冷暖;以初心為筆,勾勒履職軌跡。她就是云龍區第十八屆人大代表、云和社區黨委書記葉文婧。這一年,她用“治理繡花針”的精細功夫,在社區的經緯線上,一針一線織就看得見、摸得著的幸福圖景。
步履丈量,織密民情經緯度
“葉書記,咱們頭頂真的沒有安全感,塑料袋、飲料瓶亂丟,上次差點砸到我和老伴……”在一次選民接待日,和平壹號一期小區居民王大爺向葉文婧傾訴說。
如何有效治理小區高空拋物問題,成了葉文婧心中的一件大事。她迅速召集和平壹號小區業委會、物業公司、黨員代表和居民代表,圍繞“如何有效治理高空拋物”專題議事,群策群力、精準發力,共破高空拋物“頑疾”。在葉文婧的推動下,和平壹號一至三期共32棟樓全部裝上高空拋物攝像頭系統。這些“文明眼”上崗后,實現了高空拋物“證據鏈”全留痕,還居民頭頂“一片安全”。居民們紛紛感嘆:“以前總擔心‘天降橫禍’,現在有‘電子眼’值守,心里踏實多了!多虧了葉書記把事辦到咱心坎里!”
在葉文婧心中,基層無小事,做好每件小事就是“大事”。一年來,她的筆記本從不離身,線上線下收集的126條居民心聲,在她心頭匯聚、沉淀,最終凝結成6份沉甸甸的建議。“關于社區空間優化的建議”“關于電動車充電安全整治的建議”……字字句句,都是民意的精準回聲。如今,和平壹號的路燈重新照亮了晚歸人回家的路,老舊的健身器材再次響起歡快的律動,新建的充電樁雨棚穩穩托住居民的安全感……這些悄然發生的變化,正是葉文婧對“民有所呼,我必有應”最溫暖的實踐。
深耕善治,繡出平安暖意
云和社區的3支黨員先鋒隊伍共完成42場“微心愿認領”,開展了1800次暖心服務,轄區內56處消防隱患被徹底清除,4組充電樁筑起堅實的安全堤壩......談起社區事務,葉文婧如數家珍。
“葉書記,我得向您反映一下,小區有居民遛狗不牽繩……”“葉書記,我們橡樹灣的電梯老出故障,您得幫忙張羅維修的事……”走進云和社區,時常能看見葉文婧與居民圍坐在小板凳上拉家常,搜集大家反饋的各種民生瑣事。無論是鄰里矛盾糾紛,還是小區安全隱患,葉文婧都會第一時間協調處理。她創新推出的“社區黨委+物業+業委會+居民代表+共建單位”的“五+聯動”工作機制,形成了破解難題的“金鑰匙”。她帶領團隊與群眾促膝長談,陸續解決了電梯維修、停車糾紛、不文明養犬等23件“棘手事”,讓基層治理的“毛細血管”暢通起來。
躬身民生,筆繪幸福愿景
“作為人大代表和社區書記,小到百姓的柴米油鹽,大到千家萬戶的安居樂業,我多做一些,居民的煩惱就能少一點。”葉文婧的目光始終聚焦民生關切——她深知,協調復雜難題的“力臂”尚需延伸,撬動社會資源的“支點”有待加固,點燃青年參與熱情的“火種”更需精心呵護。這些沉甸甸的民生關切,正是她作為人大代表揮筆建言、精準發力的坐標原點。
葉文婧將社區書記的日常感知,淬煉成人大代表的履職實效:織密“代表聯絡站+網格”的根系網絡,讓托育服務等民生難題在季度攻堅中化為精準建議的源頭活水;升級“15分鐘便民服務圈”的藍圖,讓智慧平臺的高效運轉成為代表建議落地生根的實景;培育“云鄰議事廳”的數字沃土,讓青年智慧的火花點燃共治熱情,也催生出更具活力的民生建議。一樁樁民生關切,終將化作一份份沉甸甸的代表建議;一項項精準建議,正是通往社區幸福愿景最堅實的橋梁。近年來,她提出的《關于和平壹號四期到萬科新淮中心建設橋梁的建議》等高質量代表建議,讓民主之花在基層綻開得更加絢麗。
于雙重坐標點上,葉文婧以腳步丈量民情,用實干深耕熱土。她深知,社區書記與人大代表的雙重身份,最終都指向同一個使命——讓“為民”的坐標深深扎根于這片土地,讓幸福在社區日常中清晰可感、溫暖可觸。(張倚凡)